高峰枫 | 大西岛:火山与神话
大西岛的故事,是柏拉图精心杜撰的哲学寓言,还是有可能包含了一丝真实的历史记忆?
现代画家根据柏拉图的记述绘制的大西岛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主人公来自深海,但他已记不起家在哪里。他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能自由自在地在海底游泳,还具备其他的神通,但他不能离开水太长时间,否则全身器官就会衰竭。这个神秘的海底来客帮助海洋科学家和军方完成了一系列探险、探秘活动,包括挫败想毁灭地球的科学狂人、和外星生命体接触等等。这是当年在国内轰动一时的电视剧,相当于现在的大片,而且据说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美剧。
但是,这部电视剧的英文标题叫做Man from Atlantis。他不是来自大西洋,而是来自“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是音译,意译就是“大西岛”。原来这部美剧的背景是著名的大西岛传说,这个故事在西方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大多数传说,后人都不知道源头在何处,但大西岛却不同,因为我们明确知道这个传说只有一个单一来源,那就是柏拉图的两篇对话。其实是只能算一篇半,因为其中一篇对话没有写完。
《蒂迈欧篇》(Timaeus)是柏拉图的晚期对话,大约写于公元前355年左右。蒂迈欧来自意大利南部,做过官,也精研哲学。参与对话的其中一人名叫克里提亚斯,乃是柏拉图的曾外祖父。应某人的请求,克里提亚斯给苏格拉底重新讲了一遍自己昨天已经讲过的故事,也就是亚特兰蒂斯/大西岛的传说。
克里提亚斯称,最先讲述此事的乃是雅典政治家梭伦,他从埃及人那里了解到一段往事,讲给了克里提亚斯的祖先。也就是说,这是一段从埃及采集到的秘闻,保存在柏拉图家族中。当然,这是对话中人物的讲法,是常用的文学技巧。梭伦在埃及游历时,造访一座古城,发现自己对于远古毫无了解。他对埃及祭司讲了他所知道的希腊最早的历史以及洪水神话。此时,一位年迈的祭司对他说:梭伦,梭伦,你们希腊人都是些孩子,根本不了解上古的历史。祭司说,在自己的神庙里,保存着最古时代的书写记录。他说,我来给你讲一讲九千年之前发生的事。当时,大西洋中有一强盛帝国,唤作Atlantis。那个大帝国的位置在所谓“赫拉克勒斯之柱”(现在的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是一座很大的岛屿,面积比利比亚(北非)和亚细亚(小亚细亚)加起来还要大。它控制的区域,相当于整个地中海。这个帝国企图一举征服雅典和埃及,而雅典人英勇无比,击退了大西岛的进犯。此后,突然有地震和洪水暴发,一夜之间大西岛沉入海底,就此彻底消失。克里提亚斯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后面蒂迈欧始入正题,讲述宇宙的创生。这篇对话在西方非常有名,因为它描述了造物神依照数学原则创造宇宙。中世纪神学家把基督教的上帝想象成手持圆规来创世的建筑师或者设计师,就是受到《蒂迈欧篇》的影响。但对于关心大西岛的人来说,这篇对话的亮点反而是前言中提到的这个传说。
《克里提亚斯篇》(Critias)是一部未写完的对话,正接《蒂迈欧篇》之后,对于大西岛的地理环境、历史、制度、风貌有更为详细的描写。比如,海神波塞冬与人间女子结合,将生下的孩子安置在岛上,这是大西岛的由来。岛上中央有一平原,最为富饶。波塞冬设计了同心圆的结构,用海水和陆地将小丘团团围绕,所以呈现出两环陆地、三环海水的车轮结构。水道之间,修有运河来联通。岛上的行政区划,分为十个区,由五对孪生子、也就是十位国王来治理。岛上物产丰富,应有尽有,使用黄铜非常普遍。王宫四周是用黄金打造的宫墙,中央有神坛,供奉波塞冬。这十位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每五年聚首,商议邦国大事。在祷告之后,还设有献祭的仪式,国王必须单枪匹马去捕牛,只用棍子和套索,不得使用兵刃。宰杀牛之后,将牛血淋在柱子的铭文上面,混合着酒一起喝掉。还有更多细节,此处不赘述。
柏拉图是讲故事、造寓言的天才,笔下的故事虚虚实实,令人难辨真假。大西岛的故事,是他精心杜撰的哲学寓言,还是有可能包含了一丝真实的历史记忆?
寻找消失的文明
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大西岛是个寓言故事,因此很少有人去探究大西岛到底在何处。从15世纪末发现美洲之后,欧洲人对于远方、异域的兴趣大增,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大西岛从古籍中被拎出来,成为探秘和猜想的对象。第一批写美洲征服史的西班牙教士和作家,就认为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便是柏拉图所写的亚特兰蒂斯。此后,千奇百怪的猜想不断涌现,寻找一万多年前消失的大西岛,成为各路天才和怪才大展拳脚的领域。我举两个著名的例子。一是17世纪瑞典学者鲁德贝克。奥洛夫·鲁德贝克(Olof Rudbeck,1630—1702)是当时的著名科学家,发现了淋巴系统,证实了血液循环说,还担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校长。他宣称瑞典是世界最古的文明,比特洛伊还早一千年。他甚至认为,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就在瑞典,并给出了具体方位:乌普萨拉老城。他带领学生多次前往老城的遗址发掘,发现了面积与柏拉图所说相仿的古代遗址。根据中世纪的记载,位于此处的古代王国有王宫和神庙。神庙四周有纯金的链条环绕,庙顶覆盖着黄金,与大西岛类似。祭祀所用的牺牲还包括牛,与大西岛以牛献祭给海神如出一辙。这些表面的相似,今天看起来并不构成什么确凿的证据,却都被鲁德贝克采用,来证明他的同胞脚踏的就是柏拉图所描写的已然消失的古代帝国。
17世纪瑞典学者鲁德贝克
鲁德贝克于1679年出版《大西岛》(Atlantica)一书。在书中,他采用了一个机智的办法,来解决年代的矛盾。柏拉图所说的九千年前,无疑太过漫长了。鲁德贝克的解决方案是:大西岛人不会使用后来的历法,他们使用的是根据月相变化的特殊历法。他们所说的“一年”,实际相当于现今的“一个月”。
那么,埃及祭司所说的九千年,实际对应现在的九千个月。通过简单的除法,可知等于七百五十年,再加上梭伦游历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00年,两数相加,得到的是公元前1350年,这就被定为大西岛沉落的年代。
我再举一个19世纪的例子。掀起近现代大西岛热的是美国学者唐纳利(Ignatius Donnelly,1831—1901)。他早年从政,曾当选明尼苏达州副州长,在众议院任职八年,可能是当时美国国会中最博学之人。他在败选之后,退而著述,于1882年出版《大西岛:洪水之前的世界》(Atlantis: The Antediluvian World)。在19世纪之前的三个世纪中,寻找大西岛还只是少数学者为之沉醉的事业,未能在民间形成风潮。而唐纳利这本书,则一手将这项事业打造成民众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的运动。唐纳利笔下的大西岛,已不复是柏拉图对话中那个威胁亚细亚和欧罗巴的军事帝国,而变成现今世界一切文明的源头。唐纳利的主要观点包括:柏拉图所描述的乃是历史实情,大西岛位于大西洋;在大西岛上,人类首次从野蛮状态进化到文明,随后此种高等文明传播到全世界,向西传至南、北美洲,向东传至欧洲和非洲西海岸;希腊、腓尼基、印度和北欧的一切神话,都来自大西岛,而古代埃及和秘鲁的日神崇拜也同样来自大西岛;大西岛上的民族,最先发明了字母、冶金技术,是印欧民族和闪米特民族的共同祖先;大西岛沉入海底之后,少数幸存者驾船,分别向东方和西方逃亡,于是将灾难的消息以及文明的种子传播到旧大陆和新大陆上的所有国家。
唐纳利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试图通过一个古代神话,破解世界所有主要文明的来源。寻找一切神话之匙,这是19世纪非常有代表性的做法。具体方法就是简单的类比:从各种古代文明中寻找器物、语言、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相似之处,以证明势必有共同的源头。这种方法的背后是文化播散论的预设。文明只能具有单一起源,其他文明若出现相似的发明或现象,则必然源自最初发明创造的中心。如果地中海周边的文明——埃及、希腊、罗马、腓尼基——有高度相似,可以证明有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那么这一原则也可以用于大西洋两岸。在这本500多页的书里,唐纳利列举了大量证据,说明大西洋两岸,也就是欧洲和美洲文明,都必定从同一源头辐射出来。他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语,改成所有文明交织的路径都最终通向大西岛。
这部书现在当然会被划归为荒诞不经的“民科”著作。作者研究方法不严格,对比非常随意,而且他也不具备古代语言和历史的专业知识,借助的都是各领域的研究著作,自己根据需要,抽取出能够证成己说的证据。所以,现在看起来,这本当时的畅销书只能说是19世纪民间神话学猜想的一个著名案例,只具有19世纪文化史、甚至是民科史的资料价值。
大西岛与克里特
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各路人马在苦苦寻找柏拉图笔下的大西岛。如果我们罗列一下大家提出的候选地点,会发现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从瑞典到美洲,从巴勒斯坦到澳洲,似乎除了中国以外,出现过古代文明的地区都曾经上榜。这种向希腊之外、向地中海之外搜求的努力,将大西岛尽量投射到远方的远方、异域的异域。到了20世纪初年,英国考古学家弗罗斯特(K.T.Frost)发现,大西岛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1909年,他提出,大西岛指的是克里特岛,特别是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上发现的早期米诺斯文明。在雅典崛起之前,克里特岛乃是当时的海上帝国,势力范围辐射到地中海沿岸各国。从埃及人的观察角度来看,米诺斯文明远在“西方”。由于克里特是岛国,相对隔绝,所以在他国看起来如同自成体系、单独的大洲。这个文明短时间之内突然覆灭,就仿佛整个王国刹那之间沉入海底。米诺斯文明也用牛献祭,而且海神的地位极为尊崇,这都与柏拉图对大西岛的描写相契合。按照弗罗斯特的解读,大西岛之所以被说成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之外,乃是由于观察者的视角所致。对于希腊和埃及而言,克里特孤悬海外,恰好构成一独立王国。米诺斯文明的国力强盛,雄霸海上,正是大西岛被刻画成军事帝国的原因。照此理解,梭伦的确从埃及祭司那里听到故事,但其实是埃及人对于米诺斯人的真实记述,被误当作大西岛。
地中海地图
右下蓝字Mediterranean Sea上面的岛就是克里特岛
依照弗罗斯特的理论,大西岛一直就在眼前,只不过从古到今,无人“认出”大西岛就是克里特。前面说过,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热衷找寻这个“消失的文明”,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民族主义情感强烈者,往往能在各自的祖国里面找到大西岛。这中间还有一层原因。在以圣经为主导的历史观中,一切古代文明都需要在旧约中寻找能够安顿下来的位置。但如果想突破圣经框架,不想和古代以色列人建立联系,那么将自己视为大西岛文明的后人,就意味着在精神、血统、和文化传承上都不出自犹太人。这是法国古典学家维达尔—纳凯(Pierre Vidal-Naquet)提出的一种意见。也就是说,大西岛提供了早于旧约的一个历史起点,是犹太—基督教历史框架之外的一个元点。16世纪以降,大西岛恰恰提供了摆脱、逃离基督教历史观和圣经年代学的机会。和大西岛挂钩,就意味着与圣经的世界观脱钩。在这样一种内在的驱动之下,众人便将目光投射到希腊之外,越远离欧洲文明越好。而弗罗斯特的贡献,恰恰在于将目光收拢回来,他发现大西岛不假外求,本就在希腊文明圈之内,而且还是希腊文明的前身。至于米诺斯文明突然覆灭的具体原因,弗罗斯特并未道及。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开辟了一条平行的研究路线。希腊学者马里纳托斯(Spyridon Marinatos)在1939年撰文证明,导致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覆灭的直接原因,乃是圣托里尼火山爆发。圣托里尼岛(Santorini)是位于克里特北面120公里的火山岛,现在是旅游胜地,国内游客近年来也频频光顾,网上可以搜到他们拍摄的图片。这座岛,古代叫做锡拉(Thera),中世纪之后有了基督教名字,叫圣托里尼。
马里纳托斯教授在1932年就已形成这个结论,起因是在克里特考古挖掘中,发现很多深坑,里面是火山灰。他注意到巨大的石柱和石碑倾斜,似乎被巨大体量的水吸走一样。这时他想到岛上其他米诺斯宫殿也是遭到突如其来的焚毁,然后被弃置。他忽然意识到克里特的覆灭非由外敌入侵,而是由具有惊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所致。而灾难的源头,极目四望,只有北边120公里之外的锡拉岛。古代的锡拉岛正处于火山口,在火山爆发之后,由于喷涌出大量岩浆和火山灰,发生塌陷,所以岛的主体深入海底。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定位和被毁灭的原因,就这样由两项研究合力来解释。弗罗斯特认为大西岛就是克里特,但不涉及倾覆的具体原因,也不提锡拉火山。而马里纳托斯则将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之毁灭,直接归因于锡拉火山,却不提大西岛。二者相结合,就形成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的理论:古代的大西岛就是克里特,毁于火山爆发。
现在的圣托里尼岛
锡拉火山
我们不免会问:火山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吗?由于锡拉火山爆发年代遥远,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所以我们不得不求助近代有详细记录的火山爆发。学者们不约而同会想到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Krakatau,有时也写作Krakatoa),它位于爪哇和苏门答腊之间。1883年8月27日,这座火山有四次猛烈的喷发。一时间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滚烫的火山灰和浮石冲射到高空。爆炸声传到千里之外,在澳大利亚、菲利宾、斯里兰卡、甚至印度洋另一端的罗德里格兹岛(Rodrigues Island)也能听到。该岛的警长在官方报告中曾这样写:“26日到27日夜间,有几次从东面传来声响,仿佛重炮在远处开炮。这些声响每隔3—4小时持续发出,直到27日下午3点。”警长提到的其实是远在4700公里之外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罗德里格兹岛是目前人们能听到火山爆发、距离火山最远的地点,恐怕也是在不用扩音器、不依靠电子设备的条件下,自然声音传播最远的一例,可谓创了纪录(见Simon Winchester, Krakatoa: The Day the World Exploded)。据估计,喷出的火山灰和碎屑有30立方公里,火山爆发指数(VEI)为6级。我们为什么对这次爆发了解这么多?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国王委派专人收集相关资料,以荷兰文和法文两种语言出版(R. D. M. Verbeek编辑),我们可以从这本原始的见证中略窥火山爆发的情况。根据这本资料集,2000英里(3200公里)之外可以听到炸响,爆炸的声波将160公里之外乃至更远地方的窗户玻璃震碎,墙体破裂。火山灰可飘至1600公里之外,而附近地区白日瞬间变为黑夜。随后而来的海啸更为致命,浪高可达30米。
比喀拉喀托火山更具破坏力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Tambora),甚至影响到19世纪初的全球气候。虽然当时全球通讯还非常原始,但毕竟也留下了一些目击者的描述和新闻报道。1815年4月,坦博拉火山爆发。4月5日,在一系列前期小规模喷发之后,发生首次剧烈大爆发。火山灰和烟尘形成柱状,喷射高度有25公里。喷发的巨响真可谓震天动地,远在1300公里之外的雅加达都可以听到。当时驻扎在爪哇岛东部的英军士兵,听到爆炸声,还以为当地发生了暴动。后面几天,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惊骇的喷发,现在估算的火山爆发指数为7级,属于超级火山爆发,破坏力远非喀拉喀托火山可比。
火山的威力 2010年11月1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坦博拉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它破坏了印度夏季飓风的规律,造成1816年夏天多地干旱。由于巨大体量的火山灰被喷射到平流层,形成含硫酸的颗粒悬浮,随风被吹向世界各地,自然就遮蔽了相当比例的日光,使热能无法传到地面。所以,1816年北半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下降,在北美形成所谓“没有夏天的一年”。在美国东北部,6—8月之间竟然出现暴雪和霜冻。在欧洲,1816和1817年两个夏天格外寒冷,造成多地饥荒。坦博拉火山所造成的灾难影响,可见前几年翻译成中文的《无夏之年》一书(William Klingaman, The Year without Summer,1994)。
锡拉火山的火山爆发指数,按照科学家的推算,还要高于坦博拉火山,所以它所能造成的灾害自然会远高于两座19世纪的火山。摧毁120公里之外的克里特岛,是轻而易举的。20世纪60年代,希腊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圣托里尼火山的喷发直接毁灭了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一说,有人也同时相信大西岛就是克里特岛。从事这项研究最知名的学者是加拉诺普洛斯(A. G. Galanopoulos),他在1969年和英国学者培根合著了《大西岛:传说背后的真相》一书(Atlantis: The Truth Behind the Legend)。这本书可算60—70年代“大西岛热”的代表作,更是“锡拉火山理论”的集大成者。
曾经盛极一时的“锡拉火山理论”,从考古和地质学两方面论证了克里特岛上米诺斯文明(也就是亚特兰蒂斯)毁于锡拉火山爆发。克里特当时是海上军事帝国,在地中海东部没有敌手。这样一个牢牢控制海域、所向披靡的海上霸主,如何能被外敌击败、乃至亡国?从克里特岛环顾四周,找不到一个足以在军事上击溃它的对手。这时,自然灾害就成为一个可能。能够带来这种级别毁坏的,就只有古代的锡拉火山。锡拉岛距离克里特120公里,晴天时在岛上远眺,能够看到克里特的伊达山(Ida)。最猛烈的那次爆发,火山灰从天而降,毁灭了所有农作物,而海啸彻底摧毁所有战舰,使得克里特的海军实力瞬间归零。所以克里特岛一夜之间,从不可一世的帝国变成一片废墟。在大陆的希腊人知悉克里特被毁之后,很有可能趁火打劫,占据米诺斯人的首府。古希腊神话中忒修斯(Theseus)的故事,或许与此有关。神话中,他借献上六名童男童女的机会登上克里特岛,在公主帮助下杀死怪兽米诺陶,走出迷宫。如果“锡拉火山理论”可被证实,则不但大西岛、连忒修斯的故事都可以发现历史原型。
■
本文为作者今年5月在北大文研院
录制的视频讲稿·上篇
视频请戳:
猜你喜欢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出处